學界「護國神山」 AI研判習心情 送別李克強悲傷度2.7%


國際 , 兩岸

2023-12-17 06:00:00

如何讀懂現代中國,一直是國際與台灣中國學界不斷努力的方向,而中國大陸在近年因為疫情與各種緊縮政策,大大影響到了外界學者進入內部田野、訪談、查檔等研究工作,但最近台灣已有學者藉由AI技術開始分析中共領導人的臉部表情的喜怒哀樂,進一步解讀中共內部與國際關係。

日前政大東亞所在55周年所慶舉辦的「中國研究」的新局與調適學術研討會,中研院院士吳玉山大聲疾呼,「真正的護國神山在成功的中國大陸研究」,如果做不好,「我們可能不能存在」,並喊話國家應該投注比半導體更大的資源來研究中國大陸。

6面向判讀習情緒 預計明年投入使用

中研院政治所研究員蔡文軒就以人臉辨識技術來分析中共官媒央視新聞聯播對領導人習近平的報導畫面,每秒分隔成25張圖,由AffectNet人臉資料庫來判別習的情緒,一共分為六種:中性、快樂、悲傷、憤怒、恐懼、鄙視,以供進一步解讀中共派系政治與國際關係。團隊預計2024年後可將資料庫投入使用。

具體案例的部分,蔡文軒提到,團隊最近分析習近平出席去年十二月中共領導人江澤民追悼會時,悲傷程度將近46%,而在出席今年十一月初李克強告別式時,悲傷程度則為2.7%。他坦言,李克強的數據有點太低,但這項發現至少可以證明一件事,即習近平與江澤民「有一定的關係」,因為當年是江澤民提拔習近平,他對習有知遇之恩,雖然後來江派跟習派決裂,但是相對來說,李克強曾跟習近平爭奪儲君,而且10年來李克強經濟跟習近平非常不合,所以習近平是打從心裡討厭李克強。

學者以人臉辨識解析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情緒,根據分析,習近平出席中共前總書記江澤民告別式的悲傷程度接近46%。新華社

相似的新技術應用,還有日前在台灣大學國發所舉辦的「國關與歷史」沙龍-文字探勘:「人民日報」的世界,邀請台大國發所副教授李宥霆、周嘉辰、鄧志松3位學者發表基於文字探勘技術,研究中共官媒「人民日報」多年來報導趨向,是否具有儒學復興的情況,以及戰狼外交的淵源。

根據這個「人民日報文字探勘研究小組」團隊的研究,姿態強硬的「戰狼外交」趨勢其實早在中共建政之初就存在,只是當時的外交主題與現在不太一樣,1950年代跟越南相關主題是最常被使用的戰狼語彙,1990年代以後則較多使用在日本、香港、西藏、「兩個中國」等議題上。

中研院政治所研究員蔡文軒近日發表一項研究,是用央視新聞聯播當中,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的畫面來解析其情緒,據以分析中共派系政治、對外關係。記者廖士鋒/攝影

此外,台大國發所副教授鄧志松則以人民日報對美日的敵對性稱呼(美帝、日本鬼子)年分,來看北京與美日關係發展的變動,以日本來說,日本鬼子、倭寇、小日本等詞彙出現的年分,如2005年發生日本歷史教科書淡化南京大屠殺爭議;2007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就慰安婦問題引發爭議;2010年代後有釣魚台問題等。他並以爬蟲、語言學習技術,從人民日報辭庫中,整理出「各地區友好關係折線圖」,呈現了大陸與不同地區關係變化的趨勢。

除了上述比較偏向量化的新技術外,而在質化的研究部分,也有很多新的方法與思維,近期更為受到學者關注。

民族、醫療檔案仍封閉 靠新招解套

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劉紹華日前在政大國關中心指出,自己從來都不覺得中國研究容易,例如她研究涉及的民族、醫療、宗教檔案,不少到現在都還封閉。對目前研究面臨的困難,其實有一些新思維可以解套,例如有加拿大醫療人類學者,即研究中共官員「身心」狀況(這些官員怎樣保養身心),雖然是針對縣級低階官員的研究,但「光是研究低階,會反應如何模仿高階」,仍有相當的價值。

台大國發所「人民日報文字探勘研究小組」日前發表的研究,顯示人民日報對外描述的不同階段變化,凸顯當局政策重心的轉移。記者廖士鋒/攝影

劉紹華還提到,在她對痲瘋病研究過程中,大量蒐集國外醫療史文獻檔案,發現以往有很多早期的大陸海報、影像,相較於文字,台灣相對比較疏忽,也是未來可以注重的方向。她重申,中國研究從來沒有容易過,但每個時期都會看到學者找出不同方法面對挑戰。

專研中共黨史的政大東亞所所長鐘延麟,則提到幾個方向面對新局,包含盤點海外可用的歷史資料,如宋永毅的「光碟」、沈志華蘇聯檔案、CIA檔案等;選題上將老問題走出新路子,例如前陣子有德國學者寫東歐經改對中國早期改革開放思想研究,這也是「脫敏」的方式;最後則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力量」。

兩岸學術交流情況也受到疫情與兩岸關係很大的衝擊,圖為長年舉辦的「兩岸和平研究」學術研討會,10月27日已在北京登場,這是疫情三年來首度線下舉辦。圖/取自「溫馨國關」微信公眾號

曾長期在大陸青海研究藏族文化與藝術的政大民族系助理教授陳乃華則提到,疫情開始時不少學者思考,如果暫時還回不去,能否把過去田野帶來的材料,先以文本的田野、做文本研究。

陳乃華強調,台灣的藏學研究其實有非常深遠的民國藏學、邊政學傳統,過往蒙藏委員會存在時,一年會有固定一次研討會,兩岸學者都有參與,藏學、蒙古學、清史研究交流都是很活絡時期,而蒙藏委員會已遭裁撤,目前政府資源投入已變少。

吳玉山:研究中國大陸 攸關台生存

就整個台灣中國研究發展來看,擺在兩岸關係特殊性來看,這並非純粹的學術議題,而是與台灣生存息息相關。

中研院士吳玉山疾呼「真正的護國神山在成功的中國大陸研究」。記者廖士鋒/攝影

吳玉山語重心長表示,現在美中台關係已經回到冷戰初期的「原點」(兩岸與美中之間都交惡),學界在中國研究上,必須反思我們文化跟經驗的近接性還存在多少?有沒有去孕育它?對於中國大陸整個深層的社會文化發展的理解有沒有辦法培養?如果用公開資料比得過美國嗎?我們有足夠堅實的中國研究嗎?這些都是關鍵問題,別人中國研究做不好,或許是少掉很重要的一塊,但「我們做不好,可能不能存在」。